【乡村旅游扶贫专题】③最适用的开发模式探讨
| 招商动态 |2016-08-19
\与天地对话—为自然梳妆\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推动乡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以村民为旅游开发主体,以村民的脱贫致富为旅游扶贫开发目标。
一 最典型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总结
1 农家乐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乡村本地的农业产业及乡村特色资源,并依托周边大城市市场,提供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差异化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使得城市市民摆脱城市喧嚣、日益紧张的城市生存压力,满足其舒缓调节自我的旅游休闲需求。
交通便利的近郊乡村;
渭源县通过实施以发展农家乐、包装打造土特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等旅游扶贫工程,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渭水农家”乡村旅游品牌,并出台了《渭源县星级农家乐及农家客栈扶持奖励办法》《渭源县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引导。
2 农业观光体验旅游扶贫模式
该模式以农产品为本地依托,从产品的种植、采摘、到加工、深加工,形成农业观光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系列的适宜游人参与其中的体验项目,通过切身体验,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加深印象,增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认同,通过动手参与制作,使得简单的旅游活动充满趣味性。
拥有优势农业产业的乡村区域;
张家口市蔚县通过其特色的杏干、杏扁制作,蔚县贡米、糊糊面的加工以及暖泉豆腐干、豆腐筋等适宜参与制作体验的农业及观光项目的打造,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气,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
3 乡村生态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依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原生态乡村度假旅游景区,开展生态休闲观光、生态养生度假等旅游活动,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它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兼顾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三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的生态度假型旅游景区。
位于秦巴山区的四川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生态保护与景区建设二者兼顾的监督机制,在加快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大保护好生态资源本底,并对景区进行整顿清理,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给城市游客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营造一种回归田园生活的感觉,最终带动周边贫困农村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4 乡村民俗文化扶贫开发模式
该模式以乡村区域独特的民俗文化为依托,开发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目的地,以此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乡村旅游的魅力就在于它独有的文化背景与民俗特色,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与融洽,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点、线、面三方立体结合。
民俗文化浓郁的乡村及少数民族村寨;
贵州朗德上寨,在开发中充分考虑其村寨的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依托当地民俗建筑村落建立民俗古建筑旅游点,同时依托当地特色的民间社火及民俗表演,开发成集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区,使之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旺盛的市场竞争力。
5 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通过旅游景区已有的品牌和影响力,有效促进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拉动周边乡镇跨越发展和乡村产业的战略调整。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客源市场广阔,且拥有一定区域影响力或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的红色、古色等乡村度假景区等。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里确立核心资源,在确定全市整体发展战略时,始终坚持“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的思想,打好小平故里这张牌。坚持重点突破,坚持“不求大,只求精”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理念,设立邓小平故里保护区,2013年景区接待游客219.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00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6 养生保健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依托区域生态环境多样、中医药文化历史厚重或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等优势基础,重点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以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中医药文化浓厚或中草药种植面积广的乡村区域;
定西市着力打造“中国药都”品牌,加快建设中医药养生农家庄园、中医药种植旅游生态园、温泉疗养中心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园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体系并申请到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补助,有力地带动了贫困县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 最适宜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构建
1、相关实践
坚持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持续受益是构建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的构建应因地制宜,才能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按照组织经营分类的有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5类,包括:
政府主导模式
项目带动模式
景区帮扶模式
农企互助模式
农户自主经营模式
2、影响因素
构建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区域影响因素:
(1)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及其成因。
明确旅游扶贫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样可以为在不同的贫困类型区实施不同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提供重要依据。
(2)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发展状况。
全面评价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明确旅游扶贫发展的物质基础及潜力,深入分析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现状,探查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互动程度,明确影响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互动的因素和关键环节。
(3)贫困人口的特征及其参与旅游活动的意向和能力。
这需要了解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年龄等特征,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活动的现状及意向,评价贫苦人口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与能力,明确影响贫困人口参与的因素。
(4)当地政府关于旅游发展的政策取向。
地方政府制定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对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的构建均具有重要影响。
3、模式选择
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贫困程度、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存在显著差异,所以不可能统一采用同一种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本研究从区域旅游扶贫发展的基本模式和不同类型区旅游扶贫发展的辅助模式两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扶贫最适宜的开发适宜模式。
(1)基本模式:政府主导
贫困乡村大多地处偏远,生态脆弱,经济社会落后,非政府组织、旅游企业等社会力量严重不足,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有限、参与能力弱。如果没有政府主导,旅游扶贫很难起步和发展。因此政府要处于核心地位,要在制定旅游规划、审批旅游开发项目、建立旅游扶贫发展基金、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规范旅游市场、出台有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的政策措施、激励旅游企业雇用当地贫困人口、构建本地化的旅游产业链、开展旅游教育培训、关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加强旅游扶贫与多种扶贫手段的结合、引导开发一批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等方面发挥主导型作用。
(2)辅助模式:政企合作、项目推动、产业联动、大区带动
政企合作模式是指政府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来区内开办旅游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并采取一定措施激励旅游企业雇佣当地贫困人口,使用当地的原材料和产品。旅游资源禀赋较好、贫困程度较低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的区域,对旅游企业、公司等更具吸引力,更容易招商引资。因此政府可积极招商引资,走政企合作为主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项目推动模式是指通过向我国国家旅游局申请,或与参与国内扶贫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援助和发展组织联系,争取到旅游扶贫、扶贫、可持续旅游、PPT、ST-EP、生态和文化保护、社区发展等项目。这些项目通常有明确的保护、发展目标和工作框架,完善的组织与实施机构,提供政策、资金、培训、就业等全方位的项目支持,注重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产业联动模式是乡村旅游业围绕旅游者的六大需求与当地的其他相关产业(如餐饮、住宿、文化、农牧、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进行联合、协作,从而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在本地不断延伸。对于旅游资源禀赋较低、贫困程度较低,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可以走产业联动模式,在旅游扶贫发展中借助相关产业的力量,实现联动发展,互惠互促。
大区带动模式是指通过大区域内的旅游品牌整合和旅游线路组织,带动区域内旅游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的区域,实现高低搭配,协同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旅游资源禀赋较低、贫困程度较高的区域,产业单一且效益不佳,难以为其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在旅游扶贫发展中,除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外,还可选择大区带动模式,通过与其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的周边区域合作,提升旅游竞争力,实现互惠共生。
谢 谢 阅 读
(转载、引用请注明“和美智业”)
